(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,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,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)

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

馬拉松的意義與價值

《SportSoho》十月號

今年的渣打馬拉松,不消兩星期便滿額,成功報名的跑手和業餘田總最高興,前者務求再創佳績,後者的數千萬元報名費及贊助費的收入又袋袋平安。

渣打馬拉松在跑步討論區永遠是一項「惹火」的題目,我曾參與一些筆戰,有點意外的是,原來不少香港跑手抱著「有得跑已經很好」的心態,更認為真正喜歡跑步的人,應該要在意自己跑甚麼成績、好好把握每個比賽的機會,而不應批評大會的安排。

若馬拉松純粹是一項運動,跑手的責任就是拼時間、破記錄,其實也不必封路辦馬拉松,只需要召集跑手到運動場繞105.5個圈;又或在車輛稀疏的將軍澳工業邨,圍著《蘋果日報》及「無線電視城」的闊馬路跑.42.195個圈。

若嫌景觀太悶,甚至可以考慮在西九龍的空地排一千部跑步機,set program模擬「三隧三橋」,又有西九的海景可觀,水站安排也簡單得多,若認為香港的賣點是難度高,不如將program改做「五隧七橋」,這種馬拉松更可以天天舉辦,確保人人有份、永不落空。

但跑手會喜歡跑這些比賽嗎?

正因為馬拉松不只是競賽,跑手也希望看到風景、感受萬人空巷觀戰的氣氛、聽到打氣、鼓掌和歡呼聲;而且封路的成本其實是納稅人補貼,若馬拉松只是給一小撮愛好者競賽,政府沒有必要動用龐大的公共資源,特別照顧這一小撮人,及讓業餘田總不用投標競爭,便可以年年壟斷一項極賺錢的活動。

所以要求主辦單位問責、用心辦好賽事、讓馬拉松成為一項真正的全城盛事、香港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,讓其他市民一起同樂是絕對應該的。

每次參與歐美的馬拉松,我都會留意這些城市是怎樣辦比賽,如何發揮馬拉松對社會的正能量,不少比賽也做得相當好。本年三月我參加洛杉磯馬拉松。這賽事除了景色優美(所有地標景點盡在賽道旁),還有一個「Students Run LA」的計劃,讓草根階層的末段班學生,透過馬拉松激發他們的自信,自1989年起,已有超過23,000名初中生及高中生報名參與。

學生每星期都要練習,由義工跑手擔任老師訓練他們,與他們一起跑、同甘共苦,在練習的過程中,學生學懂了信任和尊重長輩,學生視老師為一起的伙伴,而不是要挑戰的權威。在練習的過程中,他們學習專注和忍耐,當他們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持續不斷地跑,甚至可以完成馬拉松,自信心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。

或許他們需要五、六小時才完成,或許他們中途累了要步行,但他們衝線的一刻的意義,較我與你創造PB大得多。

這項計劃有多成功?以洛杉磯校網為例,高中生平均的畢業率只有六成八,但參加SRLA學生的畢業率是九成,畢業的學生全數升讀大學。這些成功畢業的學生,絕大部份都是來自低收入家庭,他們是家中唯一一個高中畢業的成員。

這才馬拉松的真正價值和意義,讓這項運動改變社會、令世界更美好。

相比之下,我們馬拉松那句「全城跑出正能量」、「從心出發、跑出信念」、「Run for a Reason」口號,只是多麼空洞和蒼白。把梁耀忠這些慢跑手趕上車,然後在號碼布打「X」的渣打馬拉松,究竟是製造正能量還是負能量?我們的主辦單位業餘田總,是否辜負了辦馬拉松應有的使命?

5 則留言:

Ryan Au 說...

You will be running LA marathon this year?

Chong Hiu-yeung (莊曉陽) 說...

九成九九都不會了,我會盡量試新比賽。當然,如果有幸獲邀,咁當然會去啦!

匿名 說...

今年,我參加了6時45分出發的全馬1組。
當我跑到18km青馬橋和汀九橋間的第2折返點,只是9時10分,卻出乎意料發現那處的工作人員已經在阻止跑手繼續前進!
原來的時限區應該是9時40分(30分鐘後),2km外的汀九橋面第3折返點。
我和當時身邊眾多跑手錯愕之餘都異口同聲說:「不要理,我們繼續跑!」不過,未肯定是否有部份跑手因而未能繼續前進。
當我順利在時限內跑過第3折返點,再到達第2折返點時(才約9時40分),我即時向兩位看來像負責(in-charge)的工作人員投訴,希望他們可以在現場即時更容易掌握
以上錯誤的原因,避免重蹈覆轍。
可惜,他們都愛理不理,只管叫我「跑啦」(離開),儘管再有一位外藉跑手來到加入,他們卻始終沒有認真聽取我們的投訴,只有其中一位說了
讓人聽來感到很輕蔑的一句:「跑啦!你攞到牌先算啦!」

這個額外時限區,是那一方面授權安排設立的呢?為什麼沒有事前通知跑手?這個時限區的時間安排合理嗎?

從1998年開始,我已經11次參加渣打的全馬拉松,見證了越來越多香港人,一起參與這場每年一度的盛事,我身邊不少友好亦因為渣打馬拉松,加入成為跑手的行列。發展至今天,渣打馬拉松,可以說是已經是屬於所有香港人的馬拉松了,寄望田總不要已經自滿,成為一個開始老化,忘卻信念的機構。

至於那位負責工作人員的回應,我希望只是個別的田總職工,因為未能清悉接收到你們向所有香港人不斷宣傳,「從心出發,跑出信念」的馬拉松精神,所以只有一己的「攞到牌先算」的消極精神。我擔心可能是因為同樣的消極精神,令部份工作人員輕視那些「攞唔到牌」的普通跑手,而輕率錯誤在第2折返點,阻止跑手繼續前進。

謹盼望田總來年更加努力,向所有工作人員強調積極的馬拉松精神,要鼓勵所有無論能否攞牌的跑手,都能夠「從心出發,跑出信念」!

M1100

2011年2月21日

Chong Hiu-yeung (莊曉陽) 說...

M1100君,從整個取消傷殘賽的安排,香港賽事辦了這麼多年,與外國比賽一下,也知道田總對賺錢還是興趣較大。

這個月寫了不少文章在報紙,稍後會陸續貼...若你會留在這裡,繼續看吧。

hket_simon 說...

HY你好,我是經濟日報的記者,我正在寫一個有關馬拉松旅遊的專題,知道你多年來周遊各國參加馬拉松,想必有不少見聞逸事,我很希望邀請你做個訪問,若可以請聯絡simonchu@hket.com

謝謝! PS你的馬拉松文章寫得很好,好有Heart!

Sim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