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,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,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)

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

馬拉松與公民文化.《明報》二月十二日

下周日,又是一年一度的香港馬拉松,相信各位參加者已準備就緒!

很多跑手最重視是成績時間,一股腦拼命向前跑,只在乎賽道有多難?馬路好不好跑?不太在意路上有甚麼風景,只要大會的計時準確、水站充足、馬路寛敞,基本上已收貨。我更喜歡在比賽之中欣賞沿途景色,從每個馬拉松比賽的安排細節、於微妙之處,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、體驗各地的公民文化(Civic Culture)。

由○六年底起,我不斷到其他國家參與馬拉松賽,由泰國、新加坡跑到歐洲、中東及美國,四年間參與了十個國家、十五個馬拉松比賽,在歐洲、在美國,馬拉松並不是一項小眾運動、不是要封路的「擾民」比賽,而是大型慈善活動、是凝聚社會、塑造公民文化的最好機會,讓馬拉松為社會創造最大的效益。

倫敦馬拉松既是世界五大馬拉松比賽之一,也全世界最大型的慈善項目,過去三十年間,倫敦馬拉松已為英國過百個慈善團體,籌了超過五億英鎊(超過六十億港元)。倫敦馬拉松於一九八零年蘊釀時,賽會已定下這六個遠景:

一.提供一流的平坦賽道,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參加
二.讓人與人之間,因馬拉松比賽團結
三.為倫敦的體育發展籌款
四.促進倫敦的旅遊業
五.證明英國無論辦甚麼活動,都是全世界最好的
六.為人類、為世界,帶來一點歡愉、快樂和成就感

每年馬拉松比賽當天,超過一百萬市民開開心心上街,為素未謀面的跑手鼓掌打氣,沒有傳媒投訴阻街、擾民、跑死人危險。有多少集會、活動,可以年年號召一百萬人上街?但倫敦人可以為馬拉松年年上街,透過馬拉松籌數千萬英鎊善款,這不是很美麗和不可思議嗎?倫敦人值得擁有這個偉大的比賽,誰說倫敦人自私、冷漠,缺乏愛心和關懷?

去地球另一端的芝加哥,另一個世界五大馬拉松比賽之都。賽會總監(Race Director)平高斯基(Carey Pinkowski)視馬拉松為種族融和的好機會,他特別設計一條,可以穿越芝加哥各個社區,包括中產區、墨西哥人區、唐人街、黑人等區的賽道,社區內的水站、醫療站和食物站,交由地區內的團體居民負責,讓不跑步的居民都可以參與盛會,藉馬拉松凝聚社區。

類似的安排在鄰近的台灣也找到,剛剛一月舉行的台南馬拉松,所有水站都有台南的扶輪社負責;台南七股區的區長陳獻明與一群市民,在賽道的十八公里左右煮魚丸湯給路過的馬拉松跑手,為我們打氣。台南的公民文化、社區的團結,在這些細節中體現了。

相比之下,渣打馬拉松的大部份賽道,除了起點和終點外都屬於行人止步的高速公路,連家人想打氣也無法前往,枉論凝聚香港的社區。

大部份人都對馬拉松起緣的傳說有印象,雅典軍在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擊敗波斯軍,士兵菲迪普斯(Pheidippides)跑了四十公里回雅典報喜訊,說罷立刻氣絕身亡。但我們往往忘記了,菲迪普斯的奔跑不是為個人、不是為競技,不是為破世界紀錄,而是Run for a Charity Cause,他是為戰友、為雅典人民、為希臘文明的存亡而跑。

沒有雅典的公民文化,很可能也不會有馬拉松這項運動。

英國和美國的馬拉松比賽著重籌款,其實與這項運動起緣的精神一脈相承,若只視馬拉松為競賽、為自我挑戰突破的機會,這是把馬拉松看得太輕了。我們的渣打馬拉松又有甚麼遠景?為凝聚社會做了多少?體現了那一種公民文化?

當賽會連輪椅賽也沒有熱誠辦,只說明大會公關那些「跑出正能量」、「從心出發、跑出信念」等口號是多麼蒼白空洞。我們的賽會,這是否辜負了馬拉松應有的使命?

沒有留言: